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黑龙江省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管理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4 19:57:55  浏览:916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黑龙江省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管理规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管理规定
 

(1991年12月2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十九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管理,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保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我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是指国家规定管理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工业品生产资料(详见附表)。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境内从事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购销、调剂、串换等交易活动的单位及场所。


  第四条 各级物资管理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
  各级物价、财政、税务、银行、技术监督等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对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交易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条 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实行管理和经营分开的原则。


  第六条 各级物资管理机关管理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的职责是:
  (一)负责规划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网络,主办和管理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交易场所。
  (二)制定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交易活动的业务管理规则。
  (三)审查经营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单位的经营资格和经营范围。
  (四)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审查交易商品的来源,对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销售方向进行指导。
  (五)建立信息网络,开展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的供求、价格等情况的咨询服务活动。


  第七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理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的职责是:
  (一)依法监督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交易行为,审核交易双方的资格,监督交易商品的来源、去向,查处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二)对购销合同进行监督检查,对合同的纠纷进行调解和仲裁。
  (三)开展工商行政管理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宣传、咨询工作。

第二章 经营单位管理





  第八条 下列单位可按规定申请经营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
  (一)物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按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经营。
  (二)企业主管部门的供销机构供应本系统企业和单位需要的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销售国家和省允许自销的产品。
  (三)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供销机构,在确保完成国家定购计划和合同订购任务的前提下,销售国家和省允许自销的产品。
  (四)生产企业按规定允许自行串换、调剂积压或型号不适用的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超出核定的经营范围销往省外,须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
  (五)各级供销社按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经营。
  (六)乡镇企业供销公司经营本系统乡镇企业需要的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
  (七)县以下农村物资供应站经营本县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及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
  (八)集体企业销售自产的产品也受物资部门委托经营的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
  (九)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除自产自销产品外,不准经营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


  第九条 凡申请经营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的单位,应提交有关材料,经主管部门初审,报县以上物资管理机关审查,领取“准许经营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批件”,持批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经核准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第三章 交易场所管理





  第十条 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交易场所由物资管理机关主办,其他部门举办交易场所,须经同级物资管理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审查同意,报同级政府审批。
  举办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交易场所须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


  第十一条 经批准的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经营单位及经物资管理机关同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的一次性经营单位,均可持有关证件办理进驻或进入交易场所手续。


  第十二条 下列经营单位在交易场所的经营范围:
  (一)物资企业经营的计划外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
  (二)企业主管部门的供销机构调剂、串换所属企业需要的和销售多余的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
  (三)生产企业按规定允许自产自销的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
  (四)生产和经营企业超储积压的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
  (五)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经批准允许计划内外调剂、串换的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
  (六)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以经营自有的多余闲置生产设备。


  第十三条 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使用单位按国家规定调剂、串换、出售本单位超储或不适用的钢材和有色金属,必须进入交易场所交易或委托钢材、有色金属经营企业代销。
  其他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品种的交易地点,由销售单位自行选择。


  第十四条 各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交易场所均应面向全省,购销单位和个人,可自行选择交易场所。


  第十五条 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交易场所内,可采取现货、期货、易货等交易形式,购销单位可自行选择交易对象。

第四章 交易活动管理





  第十六条 经营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须有产品合格证或质量检验单。没有产品合格证或质量检验单的,须到技术监督部门指定的检验机构报验,并取得检验合格报告单后,方可出售。


  第十七条 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经营企业,对国家和省计划分配的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进行计划内与计划外调剂、串换的,须经县以上主管部门批准,报同级计划、物资、财政、物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调剂、串换所发生的价差收入,单独记帐,不得计入企业利润。串换数量及盈亏相抵,要基本做到当年平衡;当年不能平衡的,应报当地物资管理机关审查,并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可结转下年处理。


  第十八条 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的交易价格,须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明码标价。国家和省没有规定的,随行就市。


  第十九条 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交易一律通过银行结算,使用税务机关统一印制的发货票。
  国家和省明文规定必须加盖市场专用章的品种交易,没有加盖市场专用章的,购销企业的财务单位不得结算,银行不得为其转帐。


  第二十条 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的经营企业,须按时向物资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报送有关交易资料。


  第二十一条 国家和省规定专营或指定单位经营的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禁止非专营或非指定的单位和个人经营。


  第二十二条 在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交易活动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无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
  (二)应进场交易而在场外交易。
  (三)非法倒卖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
  (四)交易商品无产品合格证或质量检验单,以及属假冒伪劣商品的。
  (五)倒卖批件、许可证、提货单、发货票。
  (六)国家和省禁止的其他交易行为。


  第二十三条 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交易各方,必须遵守有关物资、工商、物价、财政、税务、银行、技术监督管理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四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物资管理机关可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收缴“准许经营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批件”,并提请工商、物价、财政、税务、银行、技术监督等有关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罚。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下列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责令补盖市场专用章,并处以二千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第(一)项规定,无照经营的,责令终止经营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处以二万元以下罚款;超范围经营的,予以警告,没收非法所得,处以二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第(二)项规定的,责令进场交易,并处交易额5%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第(三)项、第(五)项规定的,按投机倒把行为处罚。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第(四)项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技术监督机关按照各自职责分工给予处罚。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第(六)项规定的,分别由工商、物价、财政、税务、银行、技术监督等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罚。


  第二十八条 没收的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必须在交易场所公开拍卖、销售或委托物资经营企业代销。
  罚没款全额上缴同级财政部门。


  第二十九条 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 违反本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由黑龙江省物资厅、工商行政管理局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与国家有关规定有抵触时,执行国家规定。本省以往有关规定与本规定有抵触的,执行本规定。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附:          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目录


  钢材、钢坯、生铁、铜、铝、铅、锌、锡、铜材、铝材、镍、镁、铂族金属;
  煤炭、焦炭、重油(包活烧用原油);
  木材、水泥、金刚石;
  硫酸、硝酸、纯碱、烧碱、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片基涤纶树脂、新闻纸、凸版纸、纸袋纸、橡胶、轮胶;
  汽车、拖拉机、电线、电缆、工业锅炉;
  报废汽车、军队退役报废装备。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



环境保护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环境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服务等方面。环境保护产业
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产业已初具规模,为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许多产品和服务,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投资效益,保证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保护和振兴民族经济,必须积极发展我国环境保护产
业,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对于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按照《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精神,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环境保护产业列入优先发展领域,切实加强领导,在各方面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引导环境保护产业的
发展。
二、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指导方针是: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提高环境保护产品和环境工程的质量,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
三、当前亟需发展的环境保护产业和产品主要是性能先进、可靠、经济、高效的大气污染控制设备、水污染控制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备、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噪声振动控制设备;节水、节能设备;电子、生物工程和高技术产业环境保护技术装备;氯氟烃类替代品及其回收利
用技术装备;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装备;各种环境保护专用材料;环境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环境绿化工程;野生珍稀、濒危、观赏和经济动植物繁殖技术等。
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应纳入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矩计划”;加强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环境保护技术开发力量,加强科研与生产的联合、协作;开拓环境保护技术市场,
组织产品科研项目的招标,促使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五、发挥专业经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推广成套承包的服务模式,运用市场机制扶持那些产品质量优良、效益好、符合发展方向的骨干企业及大中型通用环境工程设计、施工和设备安装单位。
六、认真整顿环境保护产业的生产、流通秩序。对现有从事环境保护产业的企业事业单位,由各主管部门进行普查、登记、审核、实行分类管理。
建立环境保护产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和价格标准体系,加强对环境保护产品装备的监督管理,逐步形成若干个环境保护产品质量测试检验中心,定期公布产品抽查和鉴定结果,开展优质产品评选,实行优胜劣汰。制定环境工程设计规范和施工验收规范,加强质量监督和验收工作。各种咨
询、评价、预测、培训、监测等技术性服务活动和自然保护经营活动,均需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七、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和高效低耗的治理装备,积极参加国外环境治理工程和生态保护工程招标,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承接国外、境外各类技术咨询、工程设计和施工任务、大力扩展环境保护装
备出口和劳务输出。
八、广开门路、大力培养、吸收环境保护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及其他专业人才,不断提高环境保护产业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
九、充分发挥各部门、各系统的积极作用。现行的隶属关系和管理范围不变,各有关部门或系统应制定本部门或系统内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措施,并予以落实。
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执法监督管理部门,一律不得成立直属的环境保护公司,不得参与环境保护产品的经营活动。
十、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协调整组,负责制定环境保护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并委托国家计委定期发布环境保护产业产品优先发展目录,协调整指导各有关部门的工作。



1990年11月5日

关于开展放射源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卫生部 公安部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卫 生 部 文件
公 安 部


环发[2002]78号


关于开展放射源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卫生厅(局)、公安厅(局):

放射源在我国工业、农业、医疗、科研和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全国现有放射源用户上万家,放射源约5万枚,总活度约1350万居里。但是,由于放射源是一种危险物品,近年来因使用、保管不善,致使丢失、被盗放射源而引发的放射事故时有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造成了很大危害。为加强对放射源的监督管理,预防和减少放射事故,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为党的“十六大”顺利召开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公安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放射源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环保、卫生、公安等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放射源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和开展放射源专项整治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要领导要亲自动员部署,加强组织协调,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明确责任,分工协作。放射源安全管理涉及放射源的生产、进口、销售、使用、贮存、处置等多个环节,各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加强协作配合,认真组织好专项整治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一)环保部门负责核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和环保设施落实情况,检查废放射源管理情况。

(二)卫生部门负责核查放射源许可证,检查辐射防护设施及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三)公安部门负责核查放射源登记证,检查放射源安全保卫情况。

各地环保、卫生、公安部门应按上述分工,明确责任,加强协调,组织专门力量,根据辖区内放射源安全管理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联合开展放射源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

三、工作安排。

(一)2002年9月30日前完成检查、整改工作。

1、检查范围:生产、销售放射源的单位,使用强辐射源的行业、闲置退役源较为集中的行业。具体检查内容见附件。

2、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限期整改并严格监督检查落实。对无许可、登记证的放射源要立即补办许可、登记手续,对退役的放射源要办理注销手续。对没有放射性废物暂存库的单位的废放射源,应要求管理责任人将其送回到原放射源销售商或送到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贮存。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要依法给予行政处罚;造成重大事故,导致经济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2002年10月31日前完成总结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负责汇总本省专项整治工作资料,并写出总结报告,与同级卫生、公安部门会签后于2002年10月31日前报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和公安部。

在专项整治期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公安部将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地放射源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抽查。

附件:1、放射卫生防护监督检查内容
2、辐射环境管理监督检查内容
3、公安放射源安全监督检查内容


二○○二年四月二十八日